
3月19日,建筑與藝術學院《20世紀建筑遺產概論》系列課程第二講“20世紀建筑遺產的歷史評價與概念闡述”在廣學樓301教室舉行。此次課程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馬國馨與中國文物學會20世紀建筑遺產專業委員會副會長金磊作為主講人,走入本科生課堂,師生共同探討建筑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。建筑與藝術學院師生參加了課程學習。

馬國馨院士以“20世紀建筑遺產的歷史評價”為題,結合親身經歷和研究心得,將歷史研究的方法、特點娓娓道來。他認為,20世紀的歷史研究是多元化、碎片化、大眾化的,應當秉承“學史明理、學史增信、學史崇德、學史力行”的態度,掌握豐富的史料,人民大眾都可以書寫歷史。馬國馨院士還介紹了國內外遺產保護的歷史與現狀,強調北京中軸線的申遺成功,特別是天安門廣場及建筑群中的20世紀建筑遺產的列入,充分體現了我國的文化自信。

金磊副會長以“文物建筑與20世紀遺產需協同保護”為題,闡釋了20世紀建筑遺產相關概念和理論。他辨析了文物、建筑遺產、歷史建筑等多個概念,分享了世界遺產的原則等理論。他認為,遺產價值的闡釋,不僅僅為了“說理”,更為了喚起同學們自主的保護意愿,敬畏歷史,也注重當代,歡迎有更多非建筑專業同學走進文化遺產的大千世界,感受國內外文化遺產的豐富多彩,了解學科方向,共同探索時代遺產的非凡價值。

兩位專家的講座深入淺出,既有歷史文化知識的沉淀,又有生動的案例,深受學生喜愛。講座結束后,馬國馨院士現場隨機抽取十名同學,向他們贈送了親筆簽名的教科書。

建筑與藝術學院院長王新征為兩位專家頒發了授課紀念證書,歡迎他們今后進一步指導學院的教學科研等工作。
該課程受到中國文物學會大力支持,20世紀建筑遺產專業委員會參與建設,是全國首次在高校中開設的20世紀建筑遺產相關課程。課程由院士領銜,邀請業界專家和著名高校學者共同授課,以講座形式呈現。課程是面向全校各專業本科生開設的通識教育課程,為我校新工科背景下新型人才培養發揮作用。
編輯:左芳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