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著力提升社會實踐育人的內涵與質量,今年七月,人工智能學院精心策劃開展“智行千里—AI筑夢”專項暑期社會實踐。實踐團隊赴北京、上海、蘇州、杭州等地的高新科技企業、產業園區及紅色教育基地,在沉浸式實踐中受教育、長才干、作貢獻,生動開展了一堂“行走的大思政課”。

追尋領袖足跡,汲取奮進力量。實踐團循著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足跡,走進上海“模速空間”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,體驗AI黑科技,重溫習近平總書記“年輕一代展示才華、大顯身手”的殷切囑托;在蘇州工業園區,通過時代雕塑與ESG經驗學習,領悟“開放創新、圓融共贏”的發展理念。

探訪科技前沿,厚植創新基因。實踐團深入北京圖力普聯科技、飛生(上海)電子科技等企業,觀摩工業級硬件研發與智慧商顯技術;在米哈游、博海微系統、杭州電目創新科技等企業,系統了解AI賦能產業轉型的實踐路徑,強化技術創新與產業需求的雙向認知。此外,實踐團還應邀參加清華大學“年輕?融合?未來”北京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人才論壇,深刻感悟青年在科技自立自強中的使命擔當。

堅持知行合一,彰顯實踐育人。通過與企業深度互動,實踐團形成多維度調研報告并提出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建議;團隊核心成員組建“大學生講《大先生》”志愿宣講團,走進清華附中、社區開展AI科普,直播《智能雷達制造實錄》公開課獲近2000次點贊;團隊核心技術成果《抗量子安全導向的多域標識認證與用戶可追蹤機制研究》晉級全國大學生信息安全競賽決賽,驗證了系統在工業互聯網等場景的應用價值;依托2025年“挑戰杯”北京市賽特等獎項目,與北京市政務部門合作推動AI技術賦能城市治理,并參與石景山區青年人才創新創業大會,助力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。

賡續紅色血脈,堅定報國志向。在中共一大會址、蘇州烈士陵園等地,實踐團成員通過文物與戰時設備對照,深刻體悟“落后就要挨打”的歷史警示。實踐團成員趙柏翔在留言簿上莊重寫下“科技報國承遺志,智能筑夢慰英魂”的心聲,表達了新時代青年的使命傳承。

據悉,此次社會實踐覆蓋4座城市、近20個實踐點,團隊堅持理論實踐相結合,在科技創新前沿深化專業認知,在紅色教育中砥礪理想信念,以實際行動踐行“人工智能是年輕人的事業”的殷切期望,為服務國家科技自立自強注入工大青春動能。
編輯:左芳舟